2014年春節因霧霾和雨雪天氣幾乎沒出門,靜心拜讀了周建秋學兄的鴻篇巨製《家父》。閱讀中,我時而感慨萬千,時而熱淚盈眶,時而拍案叫絕,時而掩卷深思。周伯父的一生可謂是坎坷而又傳奇,波瀾壯闊的一生。
周伯父那種敢作敢當、敢愛敢恨、俠膽義心、寧折不彎的性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是“坡上人”(鞏義對魯莊人的俗稱)的典型代表。閱讀《家父》的過程,也是我追思先父、回憶先父往事的過程。
同族新來的爺爺有兩子,長子木,被抓壯丁,生死不明。次子彥,婚後病故,妻改嫁,無子嗣,老無所依,生活艱辛。族親勸其在近親侄輩中選一人過繼來做養子,為其養老送終,新來的爺爺認為近親侄輩中無合適人選。經其長期觀察,認為遠門族侄中,父親為人忠厚,心底善良,聰慧賢達,非他莫屬。
我家魯莊村離我外婆家東莊村有六公裏左右,從我記事起,每年我外婆都到我家住幾個月。每逢村裏節日、廟會、唱戲等喜慶之事,父親提前幾天安排我們姊妹兄弟幾個,拉架子車把外婆接來小住。
父親非常節儉,從不在外邊買零食吃,更不舍得去飯店吃飯,但隻要外婆在我家住,總是不斷買點在那時堪稱奢侈品的肉、豆腐、蔬萊之類,偶爾還買幾個水煎包、燒餅等讓外婆改善生活。

當時糧食短缺,尤其是細糧(麥子麵)更是稀少,不是過年過節是吃不到白麵饃的。隻有外婆除外,一天三頓能吃到細糧。外婆看著我們姊妹兄弟幾個可憐,假裝吃不完,留下點白麵饃,悄悄給我們幾個吃,被父親看到,我們是要受到訓斥的。
外婆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時常發作,不論白天黑夜,刮風下雨,父親請醫購藥,噓寒問暖,關懷備至。外婆在我家度過了生命的最後一刻,父親把家裏棚板掀掉,給外婆做“四堵”棺材(四塊整板無拚接,為上好棺木),並安葬了外婆。
外婆的親戚及街鄰直誇父親是難得的好女婿。父親說為父母養老送終,閨女、兒子、女婿都有責,女婿不是“半個兒”,和兒子是一個樣的。
父親經常告誡我們: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就不要指望他還能對誰真好。這種人不可交,要遠離。
做事要盡心
我父親因家境貧寒,無緣學問。但他天資聰慧,心靈手巧,記憶力超群,加之勤奮好學,後來竟能勉強讀書看報。
更神奇的是,靠給木匠、泥瓦匠短期幫工,竟學會了木匠和泥瓦匠的全部技能,我結婚的床就是父親的傑作,至今在老家保存完好。
他還掌握了蓋瓦房、券窯洞、修建大門樓等磚瓦結構的傳統技法。他不斷學習新技術、新工藝,在處理房屋險情時更有“獨門絕技”。

(父親還掌握了蓋瓦房等磚瓦結構的傳統技法)
因魯莊村曆史悠久,是個古村落,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房子比比皆是。當時經濟條件差,房屋年久失修,出現各種崩壞情況。人們溫飽尚且不能,更無力拆屋重建了。
這就要求在保證房屋架構不動、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偷梁換柱”、“拆舊牆換新牆”來排除險情。父親總是現場反複勘察,找出症結所在,經過繪圖(示意圖)、計算(心算),根據力學原理,確定支撐點,采取頂、支、戧等方法來確定排險方案。
因這種排險方法既省錢、省力、省時,還能保留建築物的原貌,深受人們的歡迎。當然,這也有極高風險。在關鍵環節,如拆舊梁換新梁、移舊柱安新柱、拆舊牆確立最後受力點時,父親總是親自動手,讓無關人員全部撤到建築物外的安全地帶,避免因不慎而造成房倒屋塌後人員傷亡。
由於父親膽大心細、方法科學,經他手排險上百起,從未失手,在十裏八村小有名氣。

(父親修繕舊屋的手藝也是一絕)
父親的要好朋友不止一次給我講和父親打賭的故事。
有一年,有個人新批宅基地,春節後準備蓋個兩層樓房,與大門、院牆一起建,俗稱“四腳落地”。
父親提前列了所需建築材料數量清單。建設過程中,這個朋友三次質疑磚備的不夠,督促再去買磚,以免誤事,均被父親製止,說:“夠了”。
於是,這個朋友就與父親打賭,賭注也由一條煙增加到三條煙。工程結束後,尚剩餘幾十塊磚,這個朋友乖乖認輸買了三條煙。
這個朋友百思不得其解,並說他是查了書本上的公式,反複計算無誤後,才給父親賭,不知錯在哪裏,父親反問:“你看我們完工後有很多半截磚嗎?書上公式允許有正常損耗,但老百姓蓋房不容易,浪費不起。”這個朋友對父親說:“你完全是用心算,用了十幾萬塊磚,最後加上半截磚僅剩不足一百塊磚,我算真服你了。”
處世要盡善
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從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生命難以為繼的苦孩子,到有地種、有飯吃、有衣穿,生存無憂,可謂翻天覆地的變化。
父親始終滿懷感恩之情,事事處處帶頭執行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加之父親人緣好,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望,很快入黨。
父親因有幼年挨餓受凍的苦難經曆,對落難之人富有同情之心。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天上飄著雪花,父親在回家吃飯的路上,見本村一老人獨自在村邊轉,老人身邊無子女,父親判斷其肯定有難處,便讓母親下了兩碗餃子(用玉米麵、紅薯麵兩摻做麵皮包的白蘿卜、粉條餡餃子),又帶了幾斤兩摻麵和餃子餡送到老人家中。

(父親送的餃子是老兩口這輩子吃的最好吃的餃子)
他和老伴擁被而坐,涼鍋涼灶,老伴見了我母親,哭訴:“一天都沒吃飯了,讓老頭出外借點吃的,可老頭說人家都難,到黑竟空手而歸,準備再熬一天,初二外出討飯。”老兩口多年後,仍念念不忘,說那是一輩子最好吃的餃子。
有一年,我高中放假在家休息,父親看到我們附近的一家在蓋房,知道這家主人身體不好,孩子尚小,經濟條件又差,不敢雇人,便讓我去幫忙,並交待不能在那家吃飯,一連幹了十幾天。完工後,這家實在過意不去,買了兩斤糕點,去我家表示感謝。我家堅拒不收,無奈來人放下就跑,父親又執意讓送去兩元錢了事。
因父親處事低調,隻做不說,以上僅是我親身經曆,實乃滄海一粟,難免掛一漏萬,可謂以管窺天。

(父輩的傳統希望能夠傳家發揚光大)
去年兒子結婚,我寫了“忠、孝、愛、和”四個字做為結婚禮物送給他們。但願他們能真正理解其含義,明白父輩之用心。倘若我父親的高尚品德和優良傳統能在我的孩子及後代的身上得以傳承和不斷發揚光大,則是家門之幸!
2014.02.09(農曆正月初十)於鄭州
作者簡介
姚朝社,男,河南鞏義人,1956年生。從事臨床工作八年,曾任鞏義市回郭鎮黨委書記、鞏義市常務副市長、二七區委副書記、鄭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兼市信訪局長、中原區政協主席等職務。2017年4月退休。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16870 閱讀
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