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上的樹呢,從山頂到山腳又各不同。遠遠看去,一座座山峰,樹與石的搭配,仿佛一個個羅漢頭,頂部大多是光光的,從眉梢往下,才漸漸有了如毛發一樣野生的雜樹,然後越往下越密,特別是解放後大力植樹造林,山腳長年來人工種植的楊樹、柏樹相間著,蓊蓊鬱鬱,已難見一點山石的裸露。
黃櫨,並非嵩山所獨有,但此樹似乎尤其適合在嵩山生長,雖全是野生繁衍,卻滿山皆是,且生命力極強,即使生在懸岩峭壁的石縫裏,也能曆經上百年的風霜,仍如巨傘一般傲然撐於空中。
“黃櫨,葉如梨,背有赤筋。秋時紅色,鮮豔可愛。木心正黃,可用為染。……今嵩人多以鋪屋載瓦泥,久而不朽。”
在過去,黃櫨樹對於嵩山當地人來說,不僅在於霜葉的審美,還有著許多的實用價值。
如今,我們已與景日昣所處的時代相距幾百年,用黃櫨木染布染衣已難見到,房子也多為鋼筋混凝土做的樓房,用它來鋪屋載瓦泥的也幾乎沒有了,隻是當下少林武術興盛,嵩山腳下武校林立,用它做槍幹倒是不錯。可鑒於當下嵩山的植被保護,恐怕也不會讓隨意砍伐吧。
這樣倒也更好,更利於我們深秋時節,看到它們更加美麗的身姿。
2
嵩山的紅葉之美,並非隻今人所愛,翻看一下有關描寫嵩山的古詩詞,曆代詩人也多有吟頌。
在我所見的詩詞中,最早寫嵩山紅葉的大概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他青少年時期,曾長期居住在嵩山的少室山下,並寫下許多描寫嵩山的詩歌。

其中《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中,有“月出潘陵尖,照見十六峰。九月山葉赤,谿雲淡秋容”的詩句,寫出了農曆九月間,月光下少室山的紅葉美景。
在他之後寫嵩山紅葉的詩篇中,宋元少詠,明清時期最多,而明清兩代似乎又各有側重。
明代詩人多寫嵩山少室的紅葉之美。明代“前七子”領袖、著名詩人李夢陽的《望少林》中有:“千山盡曆暮轉碧,一樹不落秋能紅”;晚明文學“中興五子”之一的馮時可的《遊少林寺宿無言上人精舍同戚不磷》中有:“嶺外河流今古白,林間葉醉淺深紅。”
清代詩人,則多寫嵩山太室的紅葉。清代大儒、登封名人耿介的《嵩陽書院四時讀書樂(之三)》中有:“啟牗千岩紅葉入,開簾一陣黃花香”;另有清代著名詩人王紫綬的《秋日登嵩嶽絕頂》中有:“崖翻木葉紅千頃,雨過芙蓉翠幾行。”再比如清代登封詩人高一麟《九日天中閣獨眺》中有:“紅葉當風緊,黃花滿地開”等等。

為何明清詩人會有不一樣的側重呢?仔細分析,大概與不同時代嵩山文化的重心及當時文人的誌趣有關。
明代少林寺武術興盛,高僧雲集,且與朝廷關係密切,文人來嵩山多到少林寺參訪,如此就會被少室山的霜葉所吸引;而清代呢,嵩陽書院是北方儒學的複興重陣,所以文人又多會於太室山下,從而就易被太室紅葉所感染。
不過,看他們筆下的嵩山紅葉,美則美矣,卻又總覺得都是泛泛而觀,似乎並沒有寫出它們各自的特色來。甚至單讀他們描寫紅葉的句子,完全看不出是寫嵩山的,似乎放在全國任何一個紅葉觀賞地都可以。
3
那麽,嵩山的紅葉與全國別處的紅葉相比,到底美在在哪裏?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作為土生土長的嵩山人,我每年都會為嵩山霜葉所癡迷,見得多了,就有了比外人更多的了解。在此,就不揣淺陋,說說自己特別的感受。
我認為,嵩山紅葉的獨特之美主要有三:
首先,嵩山紅葉之美,美在觀賞角度的豐富多樣。
深秋季節,全國可看紅葉的地方很多,但據我所見所聞,與嵩山紅葉相比,從觀賞角度來講,大多都比較單一。

比如有的地方,紅葉麵積不大,視覺衝擊力小,給人短暫驚喜後,嘎然而止,常使人意猶未盡;而嵩山紅葉,觀賞麵積達20多平方公裏,是中原地區最大的紅葉林帶,一眼望去,滿眼紅霞,如張藝謀電影《紅高粱》裏的色彩運用,盡情鋪張,肆意渲染,總能以極強的視覺衝擊帶來經久不息的精神愉悅。
再比如,有些地方山體高大雄偉,紅葉麵積也不小,但山體卻過於險峻,隻能遠觀,不能近前;而嵩山呢,太室如臥,山體相對平緩,少室如立,山體相對峻拔,所以來看紅葉,既可遠觀,也可近前。
況且,嵩山作為旅遊勝地,登山路多達十餘條,條條都有紅葉可看。

遠觀不說,就近前玩賞,隨處可得。比如少林寺五乳峰的山陰緊臨著旅遊公路,遊客下車即可置身於一眼望不到邊的“紅葉海洋”,一片片紅葉伸手可觸。總之,嵩山紅葉,遠觀可,近玩可,海看可,特寫亦可,角度多多,任君選擇。
其次,嵩山紅葉之美,美在對比強烈的背景底色。
我認為,這一點是嵩山紅葉與其他地方最不一樣的。嵩山紅葉的背景底色,除了藍天和大片的綠葉黃葉之外,還有一樣與紅色形成強烈對比的色彩,那就是我有前文已經介紹過的,嵩山每個峰頭裸露在外的石頭。

這些石頭都是做玻璃用的最佳原料--矽石,晶瑩如白玉,在能見度極高的秋陽下,如銀如雪地閃著亮光。特別是在嵩山少室山三皇寨紅葉觀賞區,就會有更強烈的視覺感受。
在高遠的藍天下,由雪白山石襯托,紅葉如雪地裏洶洶燃燒的烈焰,不由讓人想起雪山前的布達拉宮,還會讓人想起世界著名的拿破侖肖像油畫《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侖》。這是怎樣的一種震撼的對比與美感啊!
再來,嵩山紅葉之美,還美在觀賞時的“一舉多得”。

全國許多地方的紅葉觀賞,大多是因紅葉而紅葉,最多為了吸引遊客辦個“紅葉節”什麽的。相比,來嵩山看紅葉就豐富得多了。
由於紅葉隻是嵩山一時的驚豔,吸引遊客四季如織的因素還多乎其多。
不論其30億年的自然成長史,還是與華夏文明同步的豐富文化勝跡;不管是千年傳承的民俗與飲食,還是與時俱進的當代文化產品少林音樂大典。再加上每年此時“國際少林武術節”的盛大舉行,哪一樣稍帶著看了、吃了、玩了、參與了,都會使你的“紅葉之行”一舉多得,終生難忘。
4
嵩山人,沒有不愛嵩山紅葉的,而對於遠走他鄉的嵩山人來說,對嵩山紅葉的愛又有別一番的味道。
從小學開始,我就把女兒送到了離家很遠的省城讀書。女兒常常想家,我就約定每周給她寫一封信。信中除了表達思念,更多的是聊聊家鄉的風物。到了深秋,紅葉自然就成了信的主題,我總在那封信寫完後,夾入幾片我和妻子在山上精挑細選的最紅的霜葉,並附語:可送給同學們,讓他們也知道嵩山的紅葉有多美。

沒想到,女兒對我寄去的紅葉,總如寶貝一樣,小心翼翼加入最心愛的書籍裏,從不送與別人。
有次,我翻看她用過的一本《唐詩鑒賞大詞典》,在王維《相思》那一篇裏,中間正藏著一片紅葉,並附著一張小小的便簽紙,上麵女兒竟仿著王維的句式寫道:“黃櫨生嵩嶽,秋來紅滿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原來,這一片片小小的紅葉,竟承載著女兒如此的鄉愁。
5
去年,到少室山賞紅葉,在少林寺對麵的缽盂峰上,我突然想起當年禪宗二祖神光向初祖達摩斷臂求法、血染白雪的傳說,恍然覺得,眼前的滿山紅葉似乎也都是二祖的血染成的。
於是,隨手寫下一首《嵩山紅葉》的小詩,算我對嵩山紅葉的另一種特別觀感吧。
在達摩祖師的點化下
神光砍下左臂
漫天一揮
整個嵩山便紅了
風吹著一葉葉
血染的扁舟
佛問
渡嗎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16652 閱讀
2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