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後,河南的知名企業一個個冒出來,比如三全、思念、雙匯、宇通等,省外的就更多,比如林德集團、健康元藥業、貴州神奇集團、金伯利鑽石、金絲猴集團、海馬集團等等。

不管是建業胡葆森為代表的本土豫商,還是走出去的恒大許家印之類,他們的名字幾乎快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各大富豪排行榜以及慈善榜,他們多數都是常客。
還有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豫商,比如民生銀行創始元老董文標,他是河南葉縣人,用了短短十幾年將民生銀行送入世界500強。
目前任職於美國質子設備生產企業董事會的田源,他是河南鄭州人,元明資本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國誠通的董事長,還是中國最大的期貨公司——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和董事長,被稱為“中國期貨業教父”。
而咱河南人都很熟悉的丹尼斯,它的掌門人王任生是河南洛陽人,後來變成“台灣客”,在河南老家與寶島台灣之間,創造了一個橫跨多個領域的東裕財富帝國。

那麽,豫商靠這些叱吒風雲的大咖們就能抱團成為一個商幫了嗎?
貌似不中吧。2006年之前,豫商還是一盤散沙,沒有旗幟和組織。2004年,現在的河南豫商聯合會會長陳義初組織媒體遍訪各地豫商,到2006年促成豫商大會在鄭州成立,豫商終於有了自己的旗幟。
但最關鍵的問題是,曆史上沒有“豫商”這兩個字,這個詞是改革開放以後才誕生的,定義十分簡單,省內省外河南籍商人的統稱。
那麽,“河南籍”是豫商抱團的理由嗎?曆史上真的沒有“豫商”這回事嗎?
從河南會館到河南商會
你能說曆史上沒有豫商?
其實,曆史上不但有豫商,人家還有自己的組織。這個組織叫“會館”。
曆史上那些有名的商幫都有自己的會館。
比如晉商,明清時期,它是實力最強的商幫之一,跟秦商聯姻後更是不可一世,到處建會館,據專家考證,從1656年到1888年,晉商在全國建的山西會館(含山陝會館)有500多個,目前保留下來的也有50多個。
就是這一個個的會館作為載體,晉商拜關公,借忠義之名團結更多的同鄉,締造了晉商帝國。
而被說成是無組織組紀律的豫商,也有自己的會館。
在曆史的長河中,你以為不存在的河南會館,不僅存在,還很屌。
首推北京宣武區上斜街胡同北的中州鄉祠,那是曆史上河南會館的所在地。

上斜街嵩雲草堂舊址
當年的河南會館有150間房子,還有有一個嵩雲草堂。你更想不到,這裏是“公車上書”的發生地。
這個會館是由一批河南人陸續建成的,第一個是河南睢州人湯斌,清康熙十年,他任工部尚書,在上斜街北邊建中州鄉祠,同時在中州鄉祠南邊建“洛社”,聚眾講學。
第二個是河南武陟人毛樹棠,清鹹豐末年,他是戶部侍郎,他在洛社東邊修建了一座包括中州鄉祠和洛社在內的河南會館,也叫“嵩雲草堂”。
接下來,同治末年,毛樹棠的兒子、兵部尚書毛昶煦,還有河南項城人、刑部尚書袁保恒(袁甲三之子,袁世凱從叔)籌資修建了“精忠祠”,供奉嶽飛,掀起河南會館祭祀先賢的熱潮。
往後經過同鄉不斷捐資修建,這座會館成為當時河南在北京最大的會館。

1895年5月1日,康有為、梁啟超等聯絡了18省進京考試的舉子,在河南會館及附近的揚椒山祠聚會,拉開了“公車上書”的序幕。之後,這裏成為維新派的一個議事處,也是康梁的強學會和保國會的重要活動地點。
再往後,它被改成一個個學校,終於成了現在的北京204中學。
而湖北襄陽樊城區,也有一座河南會館,又叫中州會館。明清時期,河南商人出資建會館,花了19年才建好。1935年會館改為鹽業局倉庫,解放後成了放公家糧食的倉庫,現在殘存的遺跡正在修繕中。

中州會館
這個會館見證了豫商在襄陽的輝煌曆史,抗戰之後,河南籍商人在樊城開煙廠,比如豫襄、複興、華東、多友等,而且樊城商會會長也大都是河南人,當然,河南商人不光賺錢,富了以後還捐資助學,當時有河南商人辦過一所私立中山小學。
包括紡織業、手工業等,河南商人都有涉足,後來的襄陽棉織廠以及現在的襄陽煙廠都是在河南人辦的小工廠基礎上發展而來。

襄陽中州碼頭
實際上,曆史上的河南會館遠不止於此,作為河南商幫傑出代表的懷慶商幫在全國也建了不少會館,目前保留的分布在山西晉城、河南開封、周口、禹州、北京、天津、湖北武漢、襄陽等地,尤其是山西晉城的懷覃會館規模最大。
而今天,2008年,河南豫商聯合會正式成立,在此基礎上,省外的河南商會也陸續成立。
據官方統計,截止到2018年1月,國內的河南商會已經有192家,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還分布著40多家海外河南商會(含同鄉會)。
這大有曆史上晉商縱橫四海的味道。
雖然曆史已經不能改變,但現在和未來是可以創造的。所以,河南商會或可看作是河南會館在當代的涅槃重生。
豫商抱團,走“中庸之道”
有了會館,靠啥來凝聚人心呢?必定是信仰。像晉商拜關公一樣,豫商的信仰是“中庸之道”,這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中庸不僅是豫商的信仰,也是豫商的特色。然而,很多人把中庸理解成平庸而沒有特色。
實際上,中庸並不是沒有特色,而是很有特色,涵蓋了人性修養的所有領域,是至善、至仁、至誠、 至道、至德、 至聖等的統一,所謂一種“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曆史記載中雖然沒有“豫商”兩個字,但它卻真實地存在著,而且相當有特色。
河南是中國商業的發源地,早在3800多年前,河南商丘人王亥就發明了牛車用來運貨做生意,因為他是商族首領,外族人就叫他“商人”,他就是中國商業之祖,這也是商丘兩年一度的國際華商節的由來。

接下來,曆史上那些牛逼的豫商數不勝數,比如南陽商聖範蠡、秦國丞相呂不韋、鶴壁浚縣的子貢、洛陽人白圭等等。
但這些曆史都比較遙遠,並且都是河南籍商人的個體行為,跟商幫不沾邊。嚴格來說,中國商業的萌芽是在明代以後,明清時期河南出現了康百萬家族,有“中原活財神”的美稱,鞏義現存的康百萬莊園被譽為豫商的精神家園。
關於豫商的特色、豫商的精神,康百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康氏家族從明代到民國,富了十二代,興盛400多年,慈禧太後親封為“康百萬”,這樣的輝煌業績,沒有兩把刷子能中麽?

首先,豫商仁義當先。
康百萬莊園康家主客廳上懸掛著一塊“留餘匾”,是康家的鎮園之寶。“留餘”是康家家訓,簡單說就是凡是都要留餘地。昭示著豫商絕不是唯利是圖之輩,仁義經商才是王道。
這是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核心體現。

不光是康家,過去河南有個傳統,過年一般是討債旺季,但到了臘月二十八,欠錢的人家在大門上貼上對子或者門神,就不能去討債了,不管咋說得讓人過個安穩年,討債等年後。
這更加說明,仁義寬容是豫商的一大特色。
其次,豫商以誠信為名。
康家最鼎盛的時候,是康應魁這一代,他對誠信的重視,不理解的人會說他固執。比如涇陽焚棉事件。

當年陝西棉花豐收,康應魁在涇陽收了不少棉花,以備清軍軍需之用,結果因為當地勢力阻撓,水陸無法運送棉花,時間長了,棉花有了不少黴點,康應魁卻不願意在當地低價出售,竟然把一百多萬斤棉花堆到涇陽河邊燒掉了。
然後他從河南、山東高價收棉花保質保量按時送給清軍。看似有點兒傻,其實,他贏得了一份長達10年的軍需品訂單,還拿到了軍需布料和棉花的供應權。可謂是名利雙收。
接著,豫商重文教。
康家曆代讀書考功名的不少,最厲害的官至三品。但重點不是當官,而是讀書。

第十二世康大勇的母親朱氏對孩子的教育很特別,她要求讀書第一、健身習武第二、第三不當官,於是,康氏子孫中多出文武全才的精英,而不當官,也將名利這個俗氣給衝淡了。
在鞏義康百萬莊園裏,你會發現,連衛生間的門頭上都掛著“三上成文”的匾額,啥意思呢?就是睡在枕頭上、騎在馬上、蹲在廁所裏都要抓緊時間思考寫文章,一寸光陰一寸金,該是多重視教育和學習呢。

再往下,豫商帶著濃厚的根文化色彩。
這跟晉商、徽商“輕離別”形成鮮明對比,“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句話說的就是徽商。
而豫商,一有機會就會回家看看,飛黃騰達之後更願意衣錦還鄉。鵬宇集團的朱新紅,被稱為駐馬店首善,他不管多忙,隻要不出差,每周都會回家探望父親。
如果還要說下去,幾天幾夜都講不完,去康百萬莊園轉悠一圈,那裏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豫商的特色和精神信仰。

因此,再也不要說豫商要啥沒啥了。
不過,想抱團成為一個商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組織一堆人交流合作就算是商幫了?有專家說,真正意義上的商幫對資本規模、經營模式、影響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豫商如今抱團效果不錯,但離商幫概念似乎還有很大距離。有人說,將來或許就沒有商幫的說法了,你看曆史上都沒有搞成的事情,現在能搞成嗎?
(圖片來自網絡)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9844 閱讀
18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