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盧氏縣西南端與陝西省商南縣交界的酒鄉——毛河,是一個古老遙遠的小山村,距盧氏縣城一百一十公裏。驅車沿山路行駛,隻見山愈行愈高,林漸行漸深,水越流越清,路越走越彎,人家越見越稀……
毛河是著名的酒鄉,在這裏,走進任何一座古老的粉牆黛瓦、土木結構的老式民宅,撲鼻而來的酒香足以令人沉醉。淳樸善良的山裏人熱情好客,見人便會拉出一把自製的小木椅子讓你坐下,問吃問喝。
這裏的人們不會為買不到食物挨餓而發愁。由於地處偏遠,山民家裏都會儲存足夠的米、麵、油。蔬菜是自家種的純天然綠色鮮蔬;肉是自家養的黑土豬肉;豆腐是用自產的大豆自己製作的;還有燒著柴禾自己蒸的純手工酵子饃。
“十三花”是毛河待客的最高規格,也是毛河的特色宴席。
山裏自產的肉、豆腐、蔬菜和食用菌,經熱炒、涼拌、幹炸、慢熬,一個多小時的忙碌,純正地道的美味躍然桌上,色澤鮮美,讓人食欲大增。

當你還沉侵在美食之中,實誠厚道的山裏人,已經拿出自家古法釀製的毛河五糧液倒入碗中。可往往酒還未入口,酒香就已沁入心脾。
毛河五糧液的燒製方式複雜獨特
毛河五糧液得益於毛河村獨特的優質水源和氣候環境。
由於這裏森林密布,空氣清新,晝夜溫差大,四季不涸的山泉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所以,毛河出的酒,口感醇香獨特。
毛河燒酒有高粱酒、小麥酒、玉米酒、大米酒、五糧液等,統稱“毛河燒”。毛河五糧液是毛河燒酒的一種,燒製程序複雜又精細:采曲發酵、配料發酵、燒酒、檢驗等。
先是采曲發酵。
夏季,用小麥做成酵子,加上粉碎過的糧食,用木製的胚模壓成胚磚,再將河邊天然生長的水蒿或是山坡上的黃蒿割來,把胚磚包嚴用繩子捆緊,摞在木凳搭好的架子上,經過一個多月的發酵,酒曲就製成了。


然後配製酒料。
把小麥、玉米、高粱、豌豆、大米按照不同的按比例摻和粉碎,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充分拌勻,上鍋蒸熟,出鍋涼至一定溫度,再將粉碎的酒曲充分拌勻,裝入袋子,放在密室裏發酵十天左右,就能上鍋蒸餾頭道酒了。
鍋頂有冷水,蒸汽遇冷凝結成酒,如法炮製三次,最後檢驗合格,灌裝。

這毛河五糧液,純糧大曲,純天然手工製作,沉澱過濾不添加任何淨化劑,原漿原液無勾兌。據說,長期適量飲之,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增強體質,防禦疾病之效。因此,“毛河燒”名揚全省,供不應求。
以身試酒,挑戰“毛河燒”
說起這毛河燒,我想起一件趣事來。毛河燒曆史悠久,始源於自燒自飲的紅白喜事,由於它醇香獨特,美名遠揚周圍好些個鄉鎮。
官坡鎮有位江湖獸醫,嗜酒成性,且酒量極大,聽說毛河燒酒體醇厚,餘味爽淨,且有“見風仙”一說,懷疑此言有誇張之嫌,便想以身試酒,以證此傳之虛。
他來到毛河村,明察暗訪,走入一家在當地稱為“酒仙”的村民家中。

二人一位是釀酒師傅,一位是喝酒大家,談話自然投機,論起酒來,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這位釀酒師傅抱出一壇酒,倒了一碗,這位江湖獸醫,端起酒碗聞了聞,又喝了一小口,稍後咽下,說道:這酒淡薄,有澀味,該是末道酒。”
釀酒師傅微笑不語,又抱來一壇,倒入碗中。
這獸醫同樣端起酒碗聞了聞,又喝一口,說“這酒較剛才的酒厚些,但有些辛辣,該是二道酒。”然後,將一碗酒一飲而盡。
這釀酒師傅暗讚:“確實是會喝酒的。”
釀酒師傅再抱出一壇,剛倒入碗中,那獸醫連讚“好酒!”端起酒碗,先聞,再品,稍後一飲而盡,說道:“這酒清亮,入口綿,落口甜,回味悠長,是上等好酒!”
釀酒師傅,大讚道:“我今天遇到懂酒的人了!”
於是,兩人連喝數碗,直到天色漸晚,江湖獸醫便起身告辭。釀酒師傅笑道:“你喝了我這幾碗上好的五糧液,還能走得了嗎?”
江湖獸醫手一揮道:“我喝了這麽幾碗酒,還能醉了不成?”說著,起身往外走,隻感覺涼風習習,好不舒服。但沒走多遠,便覺得視物朦朧,雙腿發軟不聽使喚,便到路邊想找塊石頭坐下,等他醒來時,已是第二天早上。

原來,釀酒師傅擔心他酒喝多了出事兒,便去尋他,果然見他醉倒在路旁,就把他背回家。江湖獸醫笑著說:“這酒喝的綿柔入心了!”
走時,釀酒師傅又送他一大壺,囑咐他每天一碗。
說來也怪,經這一場酒醉,回家又喝月餘,江湖獸醫常年奔波落下腰腿疼痛的老毛病竟也治好了。江湖獸醫這才相信,毛河燒名不虛傳,後來,隨著他的遊走,“毛河燒”的美名也越傳越遠。
作者簡介
杜小芬 女,網名、筆名,獨立寒冬。盧氏作協三門峽市作協會員。喜歡與文字對白,時常以文字書寫內心。 用靈魂錘煉文字,以文字撫慰心靈。作品散見網絡。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8281 閱讀
28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