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采摘的榆錢洗淨,放在開水裏焯焯,擠出水,放些鹽,和進麵粉,拍成粑粑貼在鍋邊,鍋底放些水,用旺火燒。蒸出的餅子香噴噴,甜絲絲,貼鍋的部分結了一層黃澄澄的鍋巴,尤為爽脆可口。
把榆錢、蔥花、薑末與麵粉和得稀稀的,倒進燒熱的油鍋裏,輕輕攤開,煎出的榆錢餅,薄薄的,軟軟的,黃燦油亮,香噴撲鼻。我們常常是還未等母親煎好,就禁不住香味兒的誘惑,搶著往嘴裏塞。
前些日子,我見村外的幾棵大榆樹的榆錢肥嫩油綠,一嘟嚕一嘟嚕地綴滿枝頭,趁一日早起,便拿了塑料袋和鉤子三下五除二便采滿了一袋綴著朝露的榆錢。中午,學著母親當年的樣子,做了一頓榆錢煎餅,吃起來依然如記憶中那般香甜。
槐花疙瘩
清明之後,黑灰色的槐樹換上一樹潔白的盛妝。不管槐樹是幼小瘦弱,還是老邁疏放,在葉子未發時,都先吐出串串簇族的槐花來。
我最是喜歡那撲鼻的清香中帶著幾分的泥土氣息,那份實在與厚重,招來采蜜的蜂,勾著行人的魂。
打我記事起,我們鄉下人家裏都很窮,可以說,槐樹花是鄉下人們生存的希望。母親說:“槐樹花不簡單,可別小瞧它。花兒雖小可以釀蜜,可以吃。舊社會它不知救過多少窮人的性命呢?”
每年春天,父親便從槐樹上采摘不少槐花,母親在灶間或煮、或蒸、或炒。後來稍稍長大,自己也能上樹了,采槐花的任務便交給了我。
母親總能變戲法似的將我們采來的槐花做成可口的飯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槐花疙瘩,就是將槐花揣上麵,捏成疙瘩樣式,蒸熟後蘸著蒜汁吃。

如今,我們自己也學會了蒸槐花疙瘩,每到春天,我也總要給家人蒸上一些。過去一家人吃完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充實感,如今吃完則更多的是一種新鮮感和親切感,孩子們吃的是新鮮,我吃的是回憶。
酸澀杜梨
“杜梨樹,開白花,插到瓶裏樂壞媽。”每到杜梨花飄香的季節,都要喚醒我童年的記憶。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在我家鄉村西頭的坑岸上,生長著20多棵杜梨樹,那時我家就住在樹林邊。
每到春夏之交,杜梨花開,整個村子都彌漫在濃濃的香氣中。
比大米粒大不了多少的杜梨花,香味兒卻能飄出很遠,所以,一旦聞到杜梨花,我們便忍不住爬到樹上,看哪根枝條花骨朵稠密含苞欲放,就把它折下來拿回家裏,插進灌了水的玻璃瓶裏。待花骨朵一天一天綻放開來,滿屋子鬱鬱馥香,就像把春天搬進家裏一般。
樹上的杜梨花凋謝不久,就開始結果實,雖然還是青的,但我們卻已經擦不幹嘴邊的口水了。貪吃的結果就是嘴澀舌頭麻,回家連飯都咽不下。
等到杜梨終於成熟時,我們這一群半大孩子,便成群結隊地去摘杜梨。
大家各有分工,樹下留幾個人接應,其餘的上樹。上去後,先摘幾串丟給樹下的人,然後自己美美的吃上一肚子,最後才開始往籃子裏摘。

樹頂高處的杜梨又大又甜,女孩子不敢上那麽高,男孩子就把上衣往褲腰裏一紮,像猴子一樣,噌噌噌躥上去。
樹枝被孩子壓得晃晃悠悠直打顫,一隻手拿著鉤子把樹梢鉤過來,再用另一隻手拽著樹梢往下摘,摘下一把就往衣領裏一灌,實在夠不著的就用杆子打,摘完一個樹杈又一個樹杈。
等到杜梨摘完,樹下的人喊一聲“分杜梨了”,樹上的人就像聽到了下班的哨子,嗤溜溜地滑下樹。杜梨拿回家,通常會曬幹了收藏起來,當做我們的零食……
如今,每當見到兒時的夥伴,大家都免不了回憶起那一棵棵杜梨樹,於是,每個人嘴裏仿佛又會泛起那澀澀的味道……
野蒜餃子
野蒜,又名薤白、野小蒜、小根蒜、山蒜、菜芝、小根菜等,分布範圍很廣,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特別是炒菜時加野蒜可以讓菜肴更鮮美,促進人的食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土地貧瘠,種植粗放。“風沙攆人走,畝產一兩鬥”,地裏收成小,祖祖輩輩靠種莊稼過日子的老百姓,一天到晚忍饑挨餓,食不果腹。田間地頭、溝渠坑岸的野菜便成了人們的救命食糧,特別是田間生長的那些野蒜,成為一家人飯桌上的最佳菜肴。
前幾日,我忽然想起挖野蒜的念頭。於是,拿起小鏟刀,騎上車子,帶個塑料兜去曠野尋找野蒜。
小時候,我經常幹這個活兒。以前地裏野蒜多,邀上幾個小夥伴一起挖,不多大會兒就能滿載而歸。

新摘的野蒜擇去雜質,用水漂洗幹淨,既可以切碎揣在窩窩頭裏,也可以攪在麵盆裏烙成黃麵煎,有時還會把一些挖來的鮮嫩野菜醃製好後,再將一把野蒜調拌進去,一口飯一口饃地夾著吃,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如果再將野蒜盤成餡包餃子,餃子尚未下鍋,滿屋子裏那噴香的味道,就讓人垂涎三尺了。總之,不同的吃法,有不同的風味。
如今,由於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留在田間地頭的野菜快要絕根匿跡了。
說來也巧,那天很是與野蒜有緣,騎車走了幾裏地後,忽然發現路邊渠溝的斜坡上,像是有一撮撮野蒜苗。便停車下坡,貓著腰走到近前,果然是粗壯肥嫩的野蒜。
我欣喜若狂,急忙掏出鏟刀,連根帶泥挖了起來。轉眼功夫,塑料兜就被撐得鼓囊囊,中午回去便做了頓野蒜餃子。
時繞麥田求野薺,何苦強為食雞豚。飽餐著那頓野蒜餡的餃子,春天仿佛也一點點被我吃掉……隻待來年與春天重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樊進舉,市作家協會會員,曾任職高、初級中學語文教師多年,做過專職報道員。作品散見於《鄉鎮論壇》、《中華散文網》、《河南日報》、《安陽日報》等報刊,並獲得國家級、省、市、縣征文大賽獎。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關注“豫記”微信公眾號,後台回複“轉載”。投稿請發送郵件至 yujimedia@163.com
微信公眾號搜索:豫記
15462 閱讀
2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