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海鐵路是我國東西鐵路大動脈,但河南段中洛潼鐵路的修建,可謂一波三折,還差點送到日本人的手中。正是因為五四運動,才使日本人的陰謀沒有得逞。在維護主權的過程中,河南人民費勁心血和努力,這段不為人知的曆史,不應該被忘記。
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中共有100項,其中,隴海鐵路始建於1904年,入選理由是“貫穿中國東、中、西部,是貫穿華東、華中、西北地區最主要及最重要的鐵路幹線,也是從太平洋邊的中國連雲港至大西洋邊的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
詹天佑是近代中國鐵路第一人,修建汴洛鐵路聘請他為顧問,可見工程之艱巨。隴海線的名稱隨著線路的延伸在不斷變化:最初叫鄭汴鐵路,後來叫汴洛鐵路,以後又叫汴洛潼(關)鐵路,最終定名為隴海鐵路。

汴洛鐵路即隴秦豫海鐵路之中部,自汴梁(今開封)至洛陽的汴洛鐵路是依照蘆漢鐵路的支線修建的。初係商辦,自河南開封縣起,至洛陽縣止,故名汴洛,1904年3月(清光緒二十九年三月)開工,以鄭縣車站為起點,分別向東西兩個方向施工。1909年12月竣工,全長183公裏。

汴洛鐵路早在1895年即開始測量

汴洛鐵路車站

黃土架橋
此時,由開封到洛陽的汴洛鐵路剛竣工,他的老部下徐士遠正在負責洛潼鐵路的前期準備工作,詹天佑和徐士遠心裏都清楚,這條鐵路的意義非比尋常。

1922年,當時的河南,宗教政策開放,凡較大的城市,都有外國人在傳教。其中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住在省城開封,他和美國人華爾納一聽洛陽有寶,就沿著隴海線摸過來了。

汴洛鐵路橋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公元758年,安史之亂戰況膠著,杜甫從洛陽趕往華州(今渭南市)任所,在路上寫下了不朽傑作“三吏三別”,他走的這條路和日後洛潼鐵路經過的路線基本重合。
在中國曆史上,這條道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連接了洛陽與長安,溝通了中原和關中。
洛潼鐵路的修建難度並不小,打開地圖我們能夠看到,這條鐵路的南側是崤山,北麵是黃河,隔河相望的是巍峨的中條山,隻有一條狹窄的孔道。
自古以來,這裏的地勢都很不好走,唐代皇帝來往於兩京之間時往往不走這裏,而是在陝州(今三門峽市)南下,繞道洛河穀地。這樣以來,修鐵路對當時的清政府來說難度很大。


清朝開封景色

民國開封景色
洛潼鐵路動工前,曾請英國工程師進行勘測,預算費用為500萬銀兩,洛潼公司認為費用太高,工程量太大。
詹天佑此次來洛,就是為了親自勘測。他和徐士遠一起帶著一批工程學員重新勘測,最終確定了一條線路,不僅工程量比原來規劃的小,預算費用也省了不少。
洛潼公司對此非常滿意,很快按照詹天佑的方案開工。
之後,武昌起義爆發,該路工程因受戰事影響被迫停工。

▲1910年代 中國鐵路發展史
滇越鐵路(1910年)· 漳廈鐵路(1907年開工,1910年停工,嵩嶼-江東橋段通車) · 洛潼鐵路(1910年開工) · 津浦鐵路(1911年) · 九廣鐵路(1911年) · 台棗鐵路(1912年) · 新寧鐵路(1913年) · 滬杭甬鐵路(1914年) · 粵漢鐵路廣韶段(1916年) · 南潯鐵路(1916年) · 京綏鐵路(1916年京張鐵路、張綏鐵路合稱) · 粵漢鐵路湘鄂段(1918年)
民國成立後,袁世凱為統一控製路權,把洛潼鐵路收歸國有,繼續修築。
但是呢,袁世凱雖然想的很好,但奈何政府財力不夠。所以1912年他就想了個辦法,像當時很多鐵路的修築一樣,與比利時簽訂借款合同,由比利時公司承建洛潼鐵路。
然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比利時也無暇顧及鐵路的修建。
並且比利時給與的修路借款,袁世凱在稱帝複辟之時已挪用消耗殆盡。
於是洛潼鐵路的修築就這麽尷尬地停頓了。
河南人民在抵抗日本上空前團結
洛潼鐵路是隴海鐵路的中心路段,對於當時販運商貨和裨益軍事是很重要的,為了盡快恢複修築,在1919年,時任隴海鐵路督辦施肇曾秉承交通總長曹汝霖的意旨,與日本大倉公司秘密締約,由大倉公司先行墊款修築洛潼鐵路。
但交換條件是,使用日本工程師監造,由日本承攬建築用材。日本已派人在觀音堂及潼關間開始測量,並已運去很多建築用材,即將大興建造工事。1919年6月18日,上海《時事新報》報道了此事。
北洋政府本就無力償還修路借款,日本必將把持洛潼鐵路作為還債擔保。近代中國一直貧弱,資本匱乏,之前修築鐵路也是要到處借錢。

鞏縣附近鐵橋
除了一些鐵路是由民間商人籌款所建,還有很多需要向國外借款。
之前借款多是從英、法、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借。歐洲國家距離中國遙遠,樂於借款為中國修路,主要是為了通商做生意之便。而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侵吞中國之心與日更甚。
早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戰敗,割讓台灣,開放沿海商埠。1905年日本又控製中國的南滿鐵路,掌握東三省交通經濟命脈。1918年的濟順、高徐鐵路也都由日資興建,日本幾乎控製了這兩路的路權。

河南開封(日占時期),1938年
洛潼鐵路為中原交通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正如當時河南《時報》的評論:“日本前在山東締結高徐、順濟路約,已扼津浦、京漢南北交通之咽喉,今複東據膠澳,西斷隴海,設有綏急,作繭自縛,大江以北聽其宰割。”
施肇曾把洛潼鐵路轉包與日本之時,正值中國五四運動席卷全國。
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西方列強卻把之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了日本。全國範圍內正掀起排日風潮,河南也早在五月底就開始了抵製日貨、排日的行動。

五四運動

《凡爾賽條約》簽署現場
日本包修鐵路消息一經傳出,引起河南的強烈譴責。8月1日省議會致電政府要求查究施肇曾。
8月3日河南總商會電請中央取消日人包路成議。
8月4日豫人召開國民大會,參會者就有一萬餘人,大會代表發表演說,向大家說明洛潼鐵路賣給日本的事件原委。演說者慷慨悲憤的演講,今日我們也能感受到那份深切的呐喊:
“這句話(施肇曾辯稱承包與日本是因中國無錢無工程師)又能騙三歲小孩子麽,狼想上圈裏吃羊,恐怕群羊合力抵禦,就披上了一張羊皮,說我是一個安分守己的羊,並不是狼,不是這件事的好比喻嗎!諸位如果想坐受臠割,眼看子子孫孫為奴、為隸、為馬、為牛也不願管,那可也就完了。如其不然,諸位同胞呀,趕緊趕緊,同心協力!”


陝州黃河景象
8月12日,河南省議員陳鴻疇等天強烈要求依法查辦施肇曾,並且,列舉證據質控施肇曾賣路吞款,並指責他讓日本修鐵路是“以賣與比國之路又賣於某國,一女二嫁,招狼倀虎,不惟將牽動外交,而實貽害地方。”
除此之外,河南各地群情激奮,8月4號信陽全縣代表、公款局、勸學所電請政府挽回路權,扶溝縣召開國民大會設法挽回。

清末民初的鄭州火車站

隴海貨運用車頭

民國一十八年的陝西大饑荒,即曆史上1929年關中大饑荒,很多陝西人沿著隴海鐵路逃到了河南洛陽一帶

沿路開鑿之黃土山溝
最終北洋政府迫於壓力,於1919年8月5日,不得不宣布取消對日本包修洛潼鐵路之事。河南人民的共同努力,維護了洛潼鐵路路權,阻止了日本人借用鐵路進一步控製中原的陰謀。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王小米
作者簡介
付政七,魯山人,成長於鄭州。鄭州繁星讀書會聯絡人,致力於民間閱讀推廣。關注河南地方工業曆史。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關注“豫記”微信公眾號,後台回複
“轉載”。投稿請發送郵件至 yujimedia@163.com
微信公眾號搜索:豫記。
7191 閱讀
1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