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誕生杜甫這樣一位偉大的詩聖,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83萬鞏義人越發感受到這位老鄉的可貴,並開始逐漸把杜甫身上的家國情懷融入自己的骨髓。所以,這屆鞏義人民很杜甫。
4月29日,作為中國詩歌學會會長的黃怒波,以詩人的身份登上第二屆杜甫故裏詩詞大會的主席台,通篇的致辭都難掩對杜甫的崇拜。
去年此時,黃怒波帶領北大“山鷹社”登山隊,向珠穆朗瑪峰8848.13米衝擊,並最終成功登頂,上了新聞聯播頭條。“而此刻,我最想說的一句話,杜甫,就是唐詩的珠穆朗瑪峰!”
他毫不掩飾地說,“向杜甫致敬,就是向古老而燦爛的民族文化致敬,向一種偉大的誠實與遼闊的胸懷致敬。第二屆杜甫故裏詩詞大會,既是詩歌界一件大事,也是文化界一件盛事,是對中原大地的歌頌,也是對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讚美。”
黃怒波如數家珍背誦杜甫詩句時,強調最多的,是與我們相隔1300多年時光的詩聖身上,所散發出的人性之光和家國情懷。
四川省江油市副市長楊敏說,512地震發生後,河南人民無私地參與了對江油的援建,作為李白故鄉的代表,要繼承李白和杜甫的千年情誼。
包括中國李杜文學研究會會長柏盛美、河南省文聯主席邵麗、鞏義市長袁聚平在內的嘉賓,在致辭時無一不引用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

關注國運、憂患民生的杜甫不曾想到,在他以困頓之身離開人世1300多年之後,會有這麽多人來到自己的故裏尋找皈依和寄托。
而“傳承家國情懷 逐夢民族複興”,則是本屆杜甫故裏詩詞大會的主題。
2
熱鬧而莊嚴的開幕式過後,鞏義市委書記的袁三軍領著客人參觀杜甫故裏,當一行人在一組兒時杜甫上樹打棗的銅像前駐足時,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跑來摸銅像的腦袋,袁三軍用河南方言打趣說,“摸吧摸吧,摸摸就會作詩了”。
市委書記一句“摸摸就會作詩了”的話,瞬間在人群中傳開,看得出來,小男孩的家長很興奮,一遍一遍地對孩子重複,“摸吧摸吧,摸摸就會作詩了”。

這組銅像所展現的,是杜甫五十歲時回憶15歲自己的畫像,“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童年的杜甫雖然也很皮,卻是遠近聞名的神童,七歲開始作詩,9歲時作品有一麻袋。當時的豫州刺史和鄭州刺史誇獎他有漢代文學家班固、揚雄的文才。
杜甫於先天元年(712年)生於鞏義筆架山下的一個窯洞裏,從他的曾祖父從湖北襄陽到鞏縣任縣令開始,這個詩書傳家的文豪之家開始在鞏義紮根。
杜甫最為崇拜的,是他的爺爺杜審言。杜審言是唐高宗時進士,後來頗受武則天器重,曾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也不過是從七品的小官,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遠遠大於他的官職。
杜審言於唐詩是開創性的人物,又被稱為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他所創作的詩歌不再拘泥於以往前人的律詩結構,而是采用一種新的格式,幾乎擔任了文學變革方麵的探索者角色,在當時乃至對後世詩歌發展起到的帶領作用。
杜審言僅憑一首《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便被後世評為初唐五律NO.1。而他的孫子杜甫更是無比自信地說“吾祖詩冠古,詩是吾家事”。

除了詩是家事,杜甫的書法,也得益於父親和祖父的教導,有了這樣的家風,你才能明白,一個到15歲還天天上樹打棗的頑童,何以從7歲開始便在河洛文人雅士圈層中如魚得水了。
開幕式現場的一角,有百餘名穿唐代蒙童服裝的中小學生在宣紙上揮毫潑墨,杜甫的詩在他們筆下龍飛鳳舞,引得市委書記袁三軍和客人交口稱讚。



這群學生,都來自鞏義的魯莊鎮。豫記此前曾以河南一小學要求學生每天必須練二十分鍾粉筆字,培養出無數名人大咖和農民書畫家為題報道過這個書法之鄉的故事。
盡管杜甫早已作古千年,但他的家鄉詩書之風卻一直延續。
3
一生漂泊的杜甫,留在家鄉的時間並不長,但他的詩句裏,卻充滿了對故鄉的眷戀。比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來到鞏義後,黃怒波被安排參觀康百萬莊園,康百萬莊園內建築和文物保存的完整程度讓他很震撼,更震撼的是作為鞏義首富的康家處處顯露的“留餘”和“退讓”,至於為什麽,他始終不得其解。
直到進入杜甫故裏,黃怒波突然明白,盡管杜甫和康百萬家族沒有必然聯係,但這一方水土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鞏義必然會誕生杜甫和康百萬的原因。
杜甫是鞏義的一張名片,鞏義人提起杜甫就會無比自豪,這是毫無疑問的。鞏義已連續五年舉辦杜甫國際詩歌節。
今年的杜甫故裏詩詞大會的預熱從3月27日已經啟動,到5月4日的這段時間,所有遊客如果能隨機背出兩首唐詩便能免費進入杜甫故裏景區。
4月29日下午,鞏義邀請莫礪鋒、酈波兩位學術網紅出席“杜甫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主題論壇,當晚又舉辦央視名嘴主持人朱迅擔綱主持的音樂詩會。
類似的創新還包括“我和杜甫抖起來”的抖音短視頻大賽,“詩鄉月明”“我和詩聖有個約定”等全民誦詩活動。
鞏義希望通過諸如此類的活動,讓詩歌走進生活,讓文化曆久彌新,極大激發了人們學詩、誦詩、作詩的熱情。
鞏義在傳播杜甫方麵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但黃怒波依然敏銳地覺察到了問題所在。
他隱晦地提及“門票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鞏義應該真正重視的是杜甫文化的知識產權”。




作為河洛文化源頭的鞏義,底蘊實在太厚重了。但曾一度在經濟上領跑河南的鞏義,在很長一段時間忽略了這點。從近年鞏義對待杜甫的重視程度來看,這一現象正在改觀,但還遠遠不夠。
在百度搜索中,杜甫故裏景區往往會和“門票太貴”、“沒什麽可看”之類的關鍵詞聯係起來。
盡管對於一個4A級景區來說,65元的門票也還能說得過去。但對於杜甫這樣一個世界文化名人和他流傳於世的1400篇作品來說,僅僅用幾組人造景觀來說明杜甫小時候的生活場景,是略顯蒼白和單調的。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開幕式現場消息後,有兩個人做出了如下對話,甲:“沒有成都開發的好”,乙:“成都沒有開發,一直在挖掘,一個茅草屋的匠人負責茅草維修都三十多年了”。
杜甫隻在成都待了四年,但以他名字命名的杜甫草堂每年都有數百萬遊客光顧,每年農曆正月初七的人日“遊草堂,祭杜甫”更成為成都的全民狂歡。
更重要的是,杜甫草堂雖然也是4A景區,但更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
包括宋、元、明、清曆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鞏義杜甫故裏景區在建設投入上可能並不比成都杜甫草堂差,但在深度文化開發和運營上,可能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於鞏義而言,對於杜甫文化的深度挖掘,真的比開發更為急迫和重要。
而鞏義整體在地文化的梳理,顯然還沒能串成線、連成麵、形成片,如果能把杜甫文化和河洛文化、康百萬莊園、宋陵文化、石窟文化等鞏義在地文化資源係統盤點,說不定能找到鞏義文旅融合的下一個發力點。

我的朋友梁興支招說,鞏義需要更深入挖掘杜甫文化,打造一張能夠代表鞏義對外傳播的文旅新名片。能夠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拿得出手、走得更遠”,實現杜甫IP與當地業態相融合,刺激傳統業態煥發新活力,帶動區域經濟收益增長。
梁興是河南華冠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有十餘年的文旅IP和文創內容開發。他認為,鞏義應該更係統更專業地開展杜甫IP的打造,唯如此才能真正發出這張文化名片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真正讓杜甫走進現代人的生活,讓文化曆久彌新。
昨天的開幕式現場一側,來自鞏義市的幾所小學的學生,在路邊擺起了自己用沙畫、剪紙和彩筆繪製的杜甫故事,一個不滿六歲的小女孩見我走來,舉起自己的作品說:“叔叔,我來給你講講這首詩吧。”


“兩個黃鸝鳴翠柳”的詩句被這個小姑娘脫口而出時,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少年杜甫的形象。83萬人的鞏義,正在掀起一股背杜詩、講杜甫的風潮。
正如一位詩人所言,杜甫不隻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杜甫不僅僅是古代的,也是現代的,更是未來的。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關注“豫記”微信公眾號,後台回複“轉載”。投稿請發送郵件至 yujimedia@163.com
微信公眾號搜索:豫記
8072 閱讀
2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