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校,一個從三門峽地坑院走出來的孩子,2000年,他憑借著《婚俗與喪俗》大型紀實攝影集,引起國內外攝影界的關注。他有很多頭銜,比如中國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委員會委員、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會員……但他自己清楚,作為一個忠實的紀實攝影人,他的一生,始終都在關注著“終將演變或消失的中國人文景觀”。今天,豫記和諸君一起跟隨他的鏡頭,回味一下中原農村漸漸遠去的民俗文化。
現在的孩子對“小腳”比較陌生了。書本上說,小腳始於南唐的窅娘,她給李煜跳舞,把腳纏成了新月的樣子,宛如淩波仙子。故事流傳到了民間,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纏足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了數千年。
秦軍校拍到的第一位“小腳”,由此而引發了他17年的追蹤。攝於1986年初春。

這位老奶奶叫劉少雲,當年已有104歲,是迄今拍到的年齡最大的一位小腳女人。攝於2001年。

中間的這位小腳老人,是河南省尉氏縣再黃村人,名叫李勝妞,右邊是她老伴。兩口子勤勞能幹,在當地解放前的90天蓋起了青磚大瓦房,解放後卻被劃為地主,並沒收了財產。攝於2001年。

騎自行車的小腳女人。攝於2000年

老人和自己的棺材在一起構成一幅淒涼的畫麵。攝於2001年10月24日。
在善於講規矩的大中原,人的一生中總要經曆兩次大事:紅白喜事。這兩件事在秦軍校的鏡頭下哀樂分明。
白事辦得排不排場,往往和“孝”字連在了一起,早在孔子的時代,講究“禮”的人都會給死去的父母守孝。
在秦軍校的鏡頭裏,奔喪、掛幡、哭靈、送葬、哭墳,都是一氣嗬成的,沒有落下任何環節。他善於捕捉人物的表情,痛哭流涕的孝女、一臉茫然的孝孫……
在土葬被禁止,遺體告別儀式被簡化的今天,回過頭來看秦軍校鏡頭裏的白事,莫名地對生與死多了一分敬畏。

靈堂

孝女奔喪。攝於2001年。

孝孫。攝於2003年。

奔喪。攝於2001年。

最後的告別。攝於2002年。

奔往墓地的孝子們。攝於2001年。


下葬
與此相輔相成,農村的喜事也分外講究。即便在物質水平還不怎麽豐富的時候,一頓婚宴,一家人也要把最好的、最豐盛的拿出來。

新娘和送親的隊伍。攝於2003年。

迎親隊伍的中軍樂隊。攝於2003年。

拜堂。攝於2001年。

伴郎迎新媳婦。攝於2003年。


豐盛的婚宴。攝於2001年。

婚禮上鬧婆婆。攝於2002年。
作為從三門峽的兒子,秦軍校對陝縣的地坑院有著特殊的感情。
在接受采訪時,他說:“我對窯洞是有情結的,我爺爺在陝州大營村秦家莊就有一座地坑窯院,我小時候經常由父母從城裏帶回到這裏度過寒暑假。現在回憶起來,我清晰記得,我家從窯坡到窯院,四周全是棗樹。”
尤其是離開河南來到深圳之後,“我再回過頭去看家鄉的古老民居,才發現應該用影像的方式拍攝下來。”倘若不這樣做,後人或許再也無緣見到祖先以“地下挖坑”的方式居住了上千年。







台灣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夏鑄九教授看到秦軍校的這些影像後,讚歎不已,“河南三門峽陝縣地坑窯院與台灣合院,都應該是文化的保存對象,子子孫孫永實用,他們更應該是現代建築師反思的起點,讓我們珍惜、學習。秦先生所提供的攝影文本,更讓我們認識到河南三門峽地坑窯院的保存價值。”


作者簡介
秦浩安,筆名高岩、浩安,1967年4月生於洛陽偃師,重慶大學工程管理碩士,現居住廣州,國內多家媒體記者,自由撰稿人,有200多篇作品發表在報刊雜誌。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18550 閱讀
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