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是新鮮的豬蹄筋,熱氣騰騰、白花花的,上麵澆著亮亮的芡,吃到嘴裏,軟糯彈牙。
為什麽說這個奇特呢?是因為難得。
新鮮豬蹄筋
豬蹄筋就是主角關節處的肌腱,一頭豬也隻有四隻腳,市麵上多是從後腳蹄中抽出,也因數量不多,隻能事先向殺豬的攤販預訂,或是在幹貨行也能買到需要發泡的幹蹄筋。
而這盤豬蹄筋,是新鮮的蹄筋做出來的,也隻在大司馬這個殺豬村,才會有這樣數量的新鮮蹄筋。
第二道是一盤火紅的辣子,中間夾雜著一小卷一小卷的白色肉,當地人俗稱“天花板”。
“天花板”
這個部位,四川人把它叫做“天堂”,會用來做鹵味,涮火鍋,很是脆彈。
所謂的“天花板”,就是豬的上顎,也就是豬牙梗。實不相瞞,這道菜我有點接受無能,雖然口感一點也不差,處理得也沒有什麽味道,純屬心理上過不去。
這就像對待羊眼、毛蛋、腦花、羊腰子等等這些,個人口味的差異簡直比南北方的差異還要大。
“氣死狗”
還有一道菜是“氣死狗”,這也是當地人的俗稱。其實是鹵豬膝蓋骨。為啥叫“氣死狗”,是因為這個部位實在太難啃了,狗都無可奈何。
這個部位皮厚、筋多、膠質重,涼拌、燒、製湯、燉、鹵、煨都別有風味。
“一個豬豬身上隻有一塊這樣的骨頭,肉超嫩”
在豬肉飛漲的時候,還能吃到這麽奢侈的全豬宴,真是令人感動,小夥伴們都很羨慕大司馬村村民,他們都是大戶人家啊有木有。
豬豬自古以來都是個金疙瘩,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肉類。

養龍世家以前是養豬的
最近豬肉價錢也降了,大家喜大普奔,又能吃肉啦。
為啥豬肉是人們最關心的話題?
因為從第一隻豬被馴化開始,他的作用就是被吃肉。
雞鴨鵝可以下蛋,牛羊驢可以產奶,而家豬唯一的用處就是被吃。
賈湖家豬頭骨
9000年前,河南,賈湖人馴養了第一隻野豬,開始了豬作為家畜的曆史。9000年不是我在瞎胡扯,是在舞陽賈湖村出土的豬骨上測定出來的。
野豬是很凶猛的,跟現在馴養的家豬完全不是一個品種。
首先,野豬它的頭部就很大,而且眼睛還很小,有兩個尖尖的長牙, 這樣的生理結構有利於它在覓食的時候啃食到比較硬的東西。
野豬的戰鬥力超強,嘴巴能夠輕鬆頂翻一個上百斤的石頭。冬天覓食時,在凍土層中,也可以挖下去很深的距離,而且很靈活。強健的四肢也非常發達,跑起來超快。
但是,野豬碰到了咱們老祖先。

豬豬的進化“頭身比”
甲骨文中的“家”字就是就是豬的形狀。而在傳說中,最早馴化野豬的,是豕韋氏。
豕韋氏乃是遠比三皇五帝更為古老的部落。其活動區域在現今的河南滑縣一帶,上古時期這個地方乃黃河故道,非常適合野豬繁衍生息,豕韋氏由此習得馴養野豬的技巧,成為上古時期最早的馴養野豬的部落。
他們以豬為圖騰,莊子將其列為首位得道大宗師,更在伏羲之前,由此可見其在先民中的地位。
豕韋氏,以養豬製皮為主業,曆經夏商周三朝千餘年不倒,並在商朝一度成為“上古五霸”之一,堪稱最牛養豬家族。
話說,你們還記得那個在滑縣妹村養龍的劉累不。劉累的養龍技術就是跟董父學的,董父就是出生於養豬世家,到了董父這一代,才摸索出了養龍的技術。

為什麽是豬?不是雞鴨牛羊?
中國文明的特征就是禮製,而禮製離不開牲祭,牲祭實際上就是三牲、六畜。
豬是最早的三牲。而從老祖先馴養了野豬,發現這貨很可以啊,又能圈養,又不浪費土地。
豬的雜食性也讓他從不挑食,可以完美解決剩飯剩菜、穀殼麥麩,垃圾都不用分類。
其次,豬性情還行,比較喜歡群居,它們的這種合群性和吃飽就睡的“懶性”,使得人們可以在繁忙的農事之餘對其進行照料管理,不用安排專人放牧或者打理草料,省地省工又省時。

相對於馬、牛、羊而言,豬成熟較早,而且一窩小豬能有十幾隻,最最最重要的是,豬豬長得快,長得大,長的肥。跟普通農家的生存需求完美契合。
豬唯一產生的廢料就是糞便,但豬多,肥多,糧多,故農諺有雲 “養豬不 賺錢,回頭望望田。”
這些種種,奠定了豬在牲畜界的地位。
於是老祖先們開始了長期大規模馴養家豬,豬成了大家的主要蛋白質來源。
這時候如果有“養豬技術哪家強”評選,那河南一定是棒棒的。
接下來在仰韶時期,老祖先們又發現了一件事,這豬養成年也沒什麽用,不能耕地也不能下蛋,年齡繼續增長還浪費糧食。於是,此時的家豬在1-2歲就被殺了吃肉。此後,這種傳統被延續下來。

最好吃的,莫過於村裏那頭豬
在接下來的9000年裏,家豬被馴化得越來越像一頭合格的家畜。同時,他也是人類進獻給上天的禮物。
距今4000年以前,人們使用豬頭或者使用整頭豬進行祭祀,占到所有祭祀動物的80%以上。
直到現在,駐馬店過年祭祀仍然要準備一整套“豬頭四蹄”,表示對上天的敬畏,也是對人們勞累了一整年的犒賞。

在河南農村,過年準備“殺年豬”依舊是全村的大事,在人情小社會中,這種集體活動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基本誰家有個紅白事,都要殺豬的,這殺豬的活就落在男人身上,殺豬,接豬血,分豬肉,洗豬肉,切肉。
配菜準備好以後,用大盆子(以前還有用各家洗臉盆子裝呢)一一碼好,等待下鍋。
誰家辦事,誰家的大廳就會支上一口大鐵鍋,地鍋火燒的旺旺的,燒地鍋一般是老人,男性,別以為燒火是件容易的事,那可是技術活。
掌勺的一般是村裏公認的好廚子,又或許外村請來的,先下豬肉,炒出香味,再按照菜成熟時間先後順序加入,那香味,飄出院子,彌漫在村子的各個角落。
和大燴菜搭配的,一定得是剛出鍋的熱饅頭,一口饃一口菜,饃泡到菜湯裏,浸上菜汁,那可比什麽羊肉泡饃好吃多了。

這翻著碗裏的大燴菜,就像找寶藏一樣,一會兒出來一塊酥肉,一會兒出來一塊油炸豆腐,一碗大燴菜,能滿足所有人的胃,老人,小孩,男人,女人。
吃完一碗趕緊再盛第二碗,去的晚了就沒了。
過去殺年豬,基本上都是中國土豬,也就是黑豬。
說來你可能不信,現在過年殺的大白豬看起來像個二百斤的胖子,其實白豬並不肥,甚至可能比你還瘦。
黑豬反而比白豬要肥的多。

土豬們要滅絕了?
1927年民國電影《盤絲洞》中的豬八戒是隻黑豬(網上圖片),過去的西遊記彩繪本中的豬八戒也是黑豬。
在1994年以前,中國市場上所賣的豬肉有90%是土豬。
中國土豬的瘦肉率要比現在的白豬要低20%左右。
也就是說,以前的豬真的很肥。
這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吃肉需求,平常生活水平低,是吃不到肉的。以前的人養豬養一年,就是為了過年吃肉啊。
吃肉吃什麽?也要吃肥肉,肥肉香啊。
以前沒有各種精榨植物油的時候,豬油作為各個家庭裏麵的主要食用油,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
要是聽誰說哪家殺豬了,就得趕緊去買最新鮮的豬肉回來熬豬油。特別是在農村,很多家庭都會在春節期間,活不多的時候,要熬好一年所需要的豬油,用罐子裝起來。
在熬豬油的時候,還有一種讓人饞得不得了的副產品,豬油渣。
就是豬板油放在鍋裏麵熬油出來剩下的殘渣,其實味道是真的特別香,以前的時候,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如果有人做了這個豬油渣,估計一個地方的人都能聞得見!
豬油渣炒菜,或者拿白糖蘸著吃,真的是記憶中的味道了。

我一直對豬油渣無感,直到有一次跟團旅遊,吃的飯菜豬狗不如,在嚼著幹硬的米飯時,突然上了一道豬油渣炒青椒。
在那個又冷又餓的,天擦黑的傍晚,我就著豬油渣吃了兩碗米飯。
時代悄悄變化,肥肉成了人們不再追求的東西。
我們現在電視上看到的豬 ,屬於二十世紀後半葉從國外引進品種,即來源於英國約克郡的大約克夏白豬,或者產於丹麥的土豬和大約克夏白豬雜交的長白豬,以及蘇聯的白豬和大約克夏白豬雜交的品種,八九十年代當時經常說的烏克蘭大白豬就是。
肥胖的定義是體脂率,正常女性的平均體脂率在25%左右,而洋豬被測量的體脂率從9-24%不等,平均體脂率隻有15%。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我還沒有一頭豬瘦。
大白豬為啥這麽瘦?因為他們是瘦肉型豬,多是現在雜交出來的品種,瘦肉率很高。
到了2007年,土豬這個占比隻有2%,洋豬們迅速進入中國,這些被稱為“杜長大”“洋散元”的商品豬迅速占領了中國豬肉市場以及養殖市場。
曆經9000年的才紮好的豬圈,隻用了幾十年就變得“麵目全非”。
確山黑豬
中國是世界上豬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占全球豬種的34%,現存的地方豬種有88種,並且在逐漸減少。
88種地方豬種隻有13種屬於正常狀態,像項城豬等4種豬種已經滅絕。
以前養豬,是為了吃肉,現在的養殖,是為了買賣。新品種的豬吃的成本比土豬吃的成本小多了,量化生產,量化養殖,6個月就能快速出欄。
土豬就不一樣了,中國土豬一般一年才能出欄,時間增加整整一半。
從各項因素來看,洋豬都碾壓中國土豬。
哪一天,你會不會懷念,小時候媽媽親手熬的豬肉渣,那一口蘸著白糖入口的滋味?
(圖片來源於網絡)
//////////
王小米
女,90後
豫東小地方人,摩羯座,貓奴
豫記·專注河南鄉土文化,甄選優質河南特產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記精選好物。
(添加時請備注“豫記好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yujimedia@163.com
豫記係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3937 閱讀
9 評論